游客发表

外交发言,不宜过分强调“自豪感”

发帖时间:2024-07-01 12:20:43

近日,自豪感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外交发言发言人驳斥了赖清德有关言论,不宜不同于以往的过分发言,这次风格发生了不小的强调变化。

首先是自豪感被驳斥的言论,其内容被完完整整的外交发言公布了出来,赖清德说的不宜原话是“台湾有事,就是过分日本有事;日本有事,也是强调台湾有事”。



其次是自豪感外交部的发言,其内容中铿锵有力,外交发言也没有出现看不懂的不宜词汇。

简单的过分说就是,问题很清楚,强调答案也很清楚。

很多人没注意到这种变化,以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实际上这种变化相当难能可贵。



因为在此之前,很多外交发言实际上都没有清晰明了,尤其是与美国相关的提问。

有时候,问题是不清楚的,比如拜登的一些言论,外交发言只是对其言论进行了强力的驳斥,但却并没有公开拜登到底说了什么,以至于无数网友发出疑惑,我们反对他的话,却他连说了什么都不知道。



这种属于只给答案不给问题

也有的时候,问题虽然很明确,比如布林肯说,“美方反对中国通过经贸关系支持俄罗斯的国防企业和工业”,外交发言称美方是给中方甩锅,但甩锅属于网络用语,用在外交场合,显得不正式也不规范。



这种就属于只给问题不给答案

不管是哪一种情况,带来的直接影响都是让人看不懂新闻,往往是只能感受到发言人义正词辞的态度,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,官方的真实做法到底是如何?

一无所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当现场记者提问时,“我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”经常出现,有时候甚至连续多次出现,外交发言连态度都没有。



至于态度,其实每次发言的态度都是差不多的,针对任何问题都可以用相同的态度,就好比是应试作文中的万能模板一样,态度确实是清晰明了,实际情况却无可奉告。

正因如此,问题和答案都清清楚楚的外交发言,才是真正令人喜闻乐见的,中国人听懂了,外国人也明白了。



但也不必过于乐观,前文提到的外交发言,尽管看起来振奋人心,但其中还有一些信息值得关注。

驳斥赖清德的言论发生在5月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许多媒体转载该新闻时,开头习惯用“有记者提问”,而且文中也没有说清楚是哪个国家哪个报社的记者。



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,大多数没有看过原版记者会的人,都会以为“有记者提问”是外国的记者在提问,因为只有外国媒体才会对赖清德的言论如此感兴趣,以至于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问。

但是,在查阅了外交部发言人表态的记录后,却发现提出该问题的记者来自《中国日报》,该报是中国国家英文日报,创刊于1981年,属于血统纯正的官媒。



整件事的原由应该是这样的——

中国的媒体向外交部就赖清德言论提问,外交部有理有据的进行了大快人心的强力驳斥,后引来其它官媒纷纷转载。



值得注意的是,在转载的过程中,提出问题的《中国日报》记者在转载中却没有被提及,而是被“有记者提问”代替,类似提问的报道,概莫如是。

这样做妥当吗?

当然不妥。

因为网友们看到“有记者提问”时,会自然而然的以为是外国记者在提问,外交发言针对的是“多管闲事”的外国人,所以才会觉得扬我国威,振奋人心。



事实上,提问的是官媒的中国记者,那内涵和用意就完全不同了。

这其实就是中国发言人在“吼”中国记者,归根结底只是在跟自己人表明立场和态度,与扬我国威关系不大,和国际影响力也没有关系。



该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,比如5月10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有记者提问,布林肯说“在国际贸易中,中国依靠的不是‘比较优势’,而是‘不公平优势’”。

发言人的回答中出现了“搞‘脱钩断链’,建‘小院高墙’”等表述,和甩锅等网络用语类似,这些表述中国人可以一目了然的明白其中的含义,但外国人却要有极深的中文造诣才有可能听得懂。

如果外国记者提的问,那他也许连怎么翻译都无从下笔,这些话对他来说太深奥了。

但大家完全不必担心外国记者的中文水平,因为提问的记者根本不是外国人,他来自《环球时报》,是的,这也是个自己人,肯定能听懂,情况和《中国日报》一致,都是官媒。



有人觉得没有必要关心提出问题的人是谁,只要把问题提出来就行了。

也有人觉得外交发言不用担心外国人听不懂,他们不懂就要自己去学,中国人能听懂就行了。

此类想法是错的。

请注意,这是外交场合,主要的作用是对外而不是对内。



如果都是我们自己的媒体提问,这不就变成了自娱自乐,自问自答了吗?能有什么外交效力?

而且,针对外国某些政客的评论,更重要的是让外国人听懂,比如布林肯,说他甩锅,我们看了是觉得振奋,可布林肯他听都听不懂,连翻译都不会翻,还可能曲解本意,又有什么作用呢?



就算是单纯的表明态度,也应该是向外国人表明,而不是和自己人的强调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中国媒体很多,提问记者中,中国记者也占了很大的比例,他们的提问每次都能得到振奋人心的回答,从未得到“我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”的待遇。

外国记者呢?



他们不仅提问的机会少,而且经常得到“我没有可以提供的信息”的答案。

该做法确实是优待了中国人,很多网友还为兴奋的点赞支持,但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,自己人优待自己人,真的能让人感到自豪吗?



如果我们的自豪需要以此来营造和培养,那产生这种自豪感的根源就只能是,思想上的愚昧和骨子里的自卑。

完。

相关内容

随机阅读

热门排行

友情链接